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我的母校--烈港中華學校

2007年10月1日是我母校烈港中華學校(簡稱烈華校)誕生一百(1907-2007)週年, 我油然憶起默唱默唱校歌: “邦加烈港島中央, 大家開個小學堂。 公雞喔喔啼喚醒睡夢, 天地已明亮。 校鐘響叮噹, 三三兩兩大家上學堂。 學校是個好地方…讀書要努力, 做事勤不忘, 有事相幫忙…離了母校到社會上做個好榜樣。” 這悅耳的曲詞旋律令我不忘。
烈華校是1907年烈港縣巿華僑仿效雅加逹中華會館(1900年發表興辦新式學堂公吞并於1901年成立了以國語為教學術語, 以現代科文化課程的新式學堂), 而創辦的烈港巿現代新學堂, 1918年這新式學堂規范化而改名為<中華學校> (CHUNG HUA SCHOOL); 印尼獨立後約於1952年中華學校的英CHUNG HUA SCHOOL改成印尼文: SEKOLAH TIONGHUA S-LIAT。
筆者所知有記錄的烈華校校董會負責人和校長是1927至1935年屇的分別是吳盛博和蕭伯熊先生/老師。 烈華校1918年已開辦至小學四年級, 1927年已開辦小學畢業班, 1942年日南侵之前, 烈華校已增設初級(3-4年)印尼文(當時稱巫文)和高年級的荷文課程成為中文, 印尼文和荷文三語的中華學校。 烈華校的畢業生已成為本校和烈港縣鄉郊初小華校的華文師資, 推動了烈港,邦加華文教育的發展。 同時期, 烈華校回來了一批從暨南大學等高等院校學成的學子, 他們是溫竟天、 溫敬增、 溫順英、 林新元、 李城元、 曾元明等而成為烈華校領導層和師資的生力軍, 推動了烈華現代, 華文教學的發展。 溫敬增老師還組建烈華校的童子軍, 任總隊長兼教練, 為烈華校的童子軍的發展做出貢獻。
1942年初南侵日軍佔領邦加, 所有(各類)學校停辦了, 下半年日寇把烈華校, 槟校, 里華校改做僑民學校, 執行日東洋殖民奴化教育, 以日語為必修課, 禁中國史、 地。 此期間文島華校, 鄉村華校完全停辦, 百份之90以上的華童失學, 華文教育處於中斷狀態。
1945年8 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 烈華校由華僑聯合會接管, 恢復中華學校, 1946年春復辦開學, 有學生約500名以上由溫竟天老師任校長。 1952年烈華學生已達千人左右, 比復辦時增長一倍, 并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
1952年是烈華迂迴發展關鋌的一年, 首先是校長溫竟天因是一位左派愛國人士而被印尼蘇基曼內閣政府驅逐出境回國, 致校長空缺; 二是某些師生就有關哲學 “人由猿演變的” 辯鬧成哄堂毆斗事件, 導致烈華校被蘇南(巨港)主管邦加當局封閉達40天(由6月20日至7月中旬), 經過烈華校主辦機構中華福利會, 師生, 家長和當地工會與有關當局嚴正交涉而獲解封復課; 三在烈華校遭封閉期間烈華校誕生新校董會, 由蘇悅義, 邺連書任正副主席, 周炳烈等為成員, 并聘梅仲嫻任校長。 烈華校復課後運作穏定并迅速發展。
烈華校在新校董會和梅校長密切團結合作而決定為使本校眾多小學畢業生在校校升讀初級中學而增設初中部。 董事會, 全校師生, 烈港僑眾學習社社員大家團結, 合作自力更生地進行義務勞動, 把校傍的大伯公厝搬遷, 平整遺址, 經半年奮戰, 終於擴建十幾間課室而成功地創辦了初中部, 實現本校和附近小學畢業生就地在烈華校接受初中教育。 1955年底烈華校第一屇初中畢業生誕生了。 他們共64名(53男11女—男生佔百份之84, 女生百份之16)。
烈華校自戰後1946年以來, 需每年接受鄉村初小學生和自1952年下半年增設初中部後須接納升讀高小和初中的學生300-500名, 截至1957年, 烈華校中小學生已達3700名, 增長達6。4倍, 即(3700-500)/500X100%=64%。 烈華校開辦共67班, 平均每班57名學生, 并須分上下午上課, 才解決課室, 學位緊缺的辦法。
烈華校的初中畢業誕生於每年6月和12月份, 他們走向以下前程:
1. 升讀高中於檳中或雅加達巴中, 八華學和巨中等。
2. 回國深造或就業。
3. 相當部分人留母校或在烈港, 邦加等地的華校(小學)任教
4. 成為烈港, 邦加, 印尼各行業的社會精英。
烈華校的初中部培養出來的學生, 成為60年代烈港各鄉村華校師資的生力軍, 進一步推動當地華文教育的發展。
烈華校的學生成份大約80%是錫礦工, 農人和漁民家庭子女, 20%是小商販, 小自由職業家庭子女, 他們都具有純朴、 勤奮、 孝順長輩和尊敬師長優良品德的群體, 不少人是品學兼優者。 烈華校的師資絶大多數非師范院校出身, 他們是學歷資歷不同的老中青的師資隊伍, 不少人是熱心并終身投入華僑教育者, 從校長, 教務主任都盡心盡力於教育工作。 例如1952年被驅逐出境回國的溫竟天校, 他還是我念高小時歷史科課任教師; 回國後他在長沙任教至病故。 1952年接任校長的梅仲嫻老師也是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兼語文(國語)科教師。 她離開烈華校后於1960年回國担任廣西南寧華僑補習學校副校長直至退休為止, 都不時要上堂教學, 烈華校六十年代未至七十年代初有一大批老師回國, 他們很多是資歷學歷高的老師, 如溫敬增、 溫敬達、 林賢德、 周觀宏等老師, 他們服從分配到農村去繼續任教或務農, 推動了農村文化教育的發展。 無數仍留在烈華校的老師, 他們學歷資歷較高者, 如林新元老師是熱心帶幫青年教師者; 葉錦華、 姚丁意、 梁金瑞、 何孟裕、 林炳合、 凌木咱、 溫任昌、 黃榮保、 陳群、 烈玉英、 楊念來、 崔瑞權…以及曾佐傑(代校長)他們多得不勝枚舉, 長期在故鄉烈華母校任教, 默默耕耘作無私奉獻。
烈華校的校董會代表人物是由五十年代初是董事成員的周炳烈先生他從1954年任主席直至烈華校1966年被取締時為止都是烈華校的支撐者和收拾殘局者。 周先生從1957年至1963年住校董會主席兼代校長, 他把大部份時間花在為烈華校的校董會職務和校長的校務上: 為烈華校出謀獻策, 制訂發展計劃, 擴建校舍, 聘請教師…等庶務一把抓, 不辜負烈港華僑, 華人對他的信任和期望。
周先生還以個人名義成立以華族子女為主的國民忠誠學校(Yayasan Pendidikan Setia Budi)。 為華族子女享有國民教育的權利。
周炳烈主席和無數烈華校的教師為烈港的華文教育, 傳揚中華文化功德無量, 令人敬仰。
1958年是烈華校大轉折期, 執行印尼當局禁止華校接受印尼藉學生就讀而把烈華校分校(一分為二):
1. 保持烈港中華中小學(SEKOLAH SD, SMP TIONGHUA SUNGAILIAT)讓華僑子女就讀;
2. 印尼藉民國民學PENDIDIKAN LEMBAGA-NASIONAL 供印尼藉學生就讀:
1966年蘇哈托新秩序執行對華僑, 華人強制同化政策, 禁絶他們與中華文的聯系, 而於3月份取締包括烈華校的所有印尼華校, 華文教育中斷, 烈華校被原住民作居所, 蕉園。
烈華校自1907年誕生至1966年被取締的59年運作中, 經歷坎坷歷程, 她桃李滿天下, 為烈港, 邦加, 印尼, 中國及至世界培育無數華文華語人才;特別是她為本校, 烈港, 邦加培育無華文師資, 對邦加華文教育的發展, 中華文化的傳播作出了歷史意義的貢獻。
以下是烈華校自1927年有記載的校長和董事會負責人芳名:
年份 校長 校董會主席 備註
1927-1935 蕭伯熊 吳盛博 董事會會長
1935-1942 吳光耀 黃榮利 董事會會長
1942-1945 溫敬增 日佔期, 烈華校被日冦改為僑民學校
1945-1952 溫竟天 先後由華僑聯合會, 中華福利會接管
1952-1957 梅仲嫻 蘇悅義(1954年蘇回國後由周炳烈接任董事主席
1957-1963 周炳烈(代校長) 周炳烈
1963-1966 曾佐杰(代校長) 周炳烈
烈華校的主辦機構, 學校編制:
校董會 校 教務處(教務主任, 班主任和科任教師) 總務處(總務主任, 會計, 出納和教學以外一切校務)
2006年邦加-勿里洞省華社精英向邦加-勿里洞省省長呼吁政府把舊華校開作華族, 民族語言, 國民三語(印尼, 華語和英語)學校。
願包括烈華校的舊校枯木逄春, 再貢獻社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