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天涯共此時

天涯共此時
(兔年祝福故鄉邦加)
張石慶/2011年春節
朵朵白雲飛向我故鄉邦加島,白雲底下是青山綠水;雲霧繚繞峻偉的馬拉士山(G.Maras)和琴天(G.Menumbing)點綴您更壯麗。
海鷗似箭鑽海浪追啄魚蝦,漁舟返航魚獲滿艙;海岸椰林迎風揺曳,潔白沙灘遊客心曠神怡享兮兮海風流連忘返。
邦加地下錫礦淘不盡,您有聞名世界的《錫島》之美譽;翠綠椒園青、紅胡椒一串串,您是聞名世界的〝文島白椒〞之鄉。
藍天白雲下一座座城鎮一簇簇村莊是勤勞勇敢和睦共處的印、華人民的世界;昔日與同鄉的友族馬來、爪哇、安汶和馬都拉的同輩少年們共玩耍、共唱“Bengawan Solo”“Hela Rotan”...。
椰林底下的木屋是游子出生、渡過童少年溫暖的搖籃;房前屋後那幽美的玫瑰花、茉莉花叢中鳥語花香、蝴蝶飛舞蜜蜂採蜜的天堂。
昔日春節與父母兄弟姐妹同桌吃團年飯那無比歡樂溫馨的情景記憶猶新;二十世界六十年代游子離鄉別井北返在文島碼頭與父母兄姐、同鄉悲歡離合依依惜別的情景永不忘。
光陰湍流逝,似眨眼已時遇境遷半個世紀,但願人長久;天涯共此時,祝我故鄉邦加繁榮安祥,各族鄉親兔子般敏捷應對時事享安康。

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敍述印尼民族主義運動孕育印度尼西亞民族的歷程

印度尼西亞民族是在印尼民族主義運動中凝聚而成的。印尼歷史資料顯示,組成印度尼西亞的印尼各族群是由爪哇族約佔印尼全人口的46%,巽達族,佔14%,馬都拉族佔7%,朱南加保族佔4%,華族佔3%,武吉斯族佔4%,馬達和峇厘族各佔2%,其他仍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在經歷荷蘭3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下,逐漸凝聚成今天的印度尼西亞民族。
一 印尼民族主義運動的時代背景
在荷蘭殖民統治之前,印尼尚不存在“印尼”,“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民族”和“印尼人”這些特定名詞。從十七世紀的1602年起,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把印尼各島或各王國征服成荷蘭殖民地—荷印殖民地。從此,在荷印殖民地的政制下,印尼各島的各族群互相聯係而構成殖民地大家庭的成員,接受統一的荷文教育和後來的荷印殖民地的印尼文(以馬來文為基础)教育,統一的法治(或法律),貨幣,度量衡,統一的社會,文化等体係及統一的交通法例,而使各族群結成大民族群体。這群体都遭受荷蘭殖民主義者的種族或民族歧視。壓迫和剝削,有共同的感受,面臨共同的的敵人—荷蘭殖民主義者,並自然而然產生反對荷蘭的殖民統治,反抗和擺脫荷蘭的殖民統治。於是,必然產生民族主義的思想意識,進而產生印尼的民族主義運動。20世紀初葉,印尼的民族主義運動在昇華—從原來的族群的或地方的民族主義運動,轉化為全印尼的民族主義運動;也從原來的要求民放自治,轉化要求印尼民族的獨立運動;也從原來泛宗教的轉化為全民族的民族主義的獨立運動。而且,印尼的民族主義運動也逐漸由歷來的族群自發,轉化為有政黨有綱領的民族主義獨立運動。以下是曲型的實例:
1980年,爪哇發生由蘇多摩(R. Sutomo)和瓦希丁(Wahidin)組織的印尼第一個民族主義政團“至善社”(Budi Utomo),其政網是提高爪哇人的文化,要求民族團結和提高印尼民族的尊嚴,它啟蒙了印尼民族的覺醒。同年,留荷印尼留學成立“東印度協會”(後改名“印度尼西亞協會”它號召印尼人民團結,爭取民族獨立。蘇加諾總統1956年訪華時透靈,他年輕時很深地學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和民生的啟發而爭取印尼的民族獨立運動。1912年,包括土生荷蘭人在內的印尼知識分子成立“東印度社會主義聯盟”,爭取印尼民族獨立。1926-1927年,印尼共產黨在爪哇,蘇門答腊組織武裝斗爭,爭取印尼民族獨立。 1927年杰出民族主義者蘇加諾成立 “印尼民族黨”爭取非武裝的印尼民族獨立,1928年又聯合十多政團組成抗荷統一 “印尼民族黨聯盟”等等,不胜枚舉。
以上一系列的印尼民族主義政團的民族主義運動,催生了印度尼西亞民族(國族)和印度尼西亞國家的概念。
二 《青年誓言》―標志印度尼西亞民族(國族)和印度尼西亞國家懷胎的形成
印尼民族主義運動的結果,導致印尼各族群的互相整合(Nationainlegration),盈育了印度尼西亞民族(國族),印度尼西亞國家和印度尼西亞語(以馬來語為基础)的懷胎―《青年誓言》。1928年10月28日,印尼各族群代表在雅加達召開第二屆代表大會,通過了《青年誓言》決議:“我後,印度尼西亞兒女,承認一個民族—印度尼西亞民族;我後,印度尼西亞兒女,承認一個國家—印度尼西亞;我後,印度尼西亞兒女,承認一種語言—印度尼西亞語(以馬來語為基础—筆者註)。”《青年誓言》還通過紅白旗為印尼國旗和 “大印度尼西亞”歌 (Indonesia Raya)為印尼國歌。以上決議標志印尼民族(國族),國家,國歌,國旗的雏型盈育成胎兒了。具重要,深遠的意義。
參加青年代表大會的華裔表年代表是蔡約翰(John M. Chai),郭添宏(DB Kiuee Thian Hong), 王凱祥(Ong Khai Siong),廖全福 (J. Liaw Coan Hok)和蔣仁貴(Ciong Jin Kwie)。 這標志著印尼華族也是凝聚印度尼西亞民族的族群和打造印度尼西亞國家,國語,國旗,國歌的一分子。
華人傳媒《新報》首先發表《青年誓言》,激起千層浪似地喚醒印尼各族青年,稍稍成立青年組織:有“青年爪哇”,“青年蘇門答腊”,“青年安汶”,“青年米那哈沙”等,並聯合成《青年印度尼西亞》,後改為《印尼青年聯合會》,明確提出爭取印度尼西亞民族獨立。
此外,華僑民族主義者也轉化為印尼華人民族主義者,積極支持,參加印尼的民族主義獨立運動。早在1900年成立的巴城中華會館於1908年積極支持,協助印尼民族主義政團 “至善社”(Budi Utomo)的成立。華人傳媒《新報》首先於20世紀20年代使用“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語”和1926年宣傳第一屆印尼青年代表大會尋求印尼民族獨立的攸息。印尼華領袖林群賢首先提出“印尼人民”,“印民公民”和“印尼國”的名稱,並提出華僑華人應成為“印尼人”(Indonesier)和“印尼人”應是印尼民族的概念以及提出“印尼人”的概念適用於“土著”(Bumiputra),土生華人,土生荷人和土生阿拉伯人,但不必同化為原住民 (Pribumi),各民族應保存其文化和宗教。當時,“至善社”和後來成為“民族統一黨”負責人的蘇多摩(R. Sutomo)贊同林群賢關於印尼國家,民族和國民的提法,並認為土生華人是印尼的兒子,印尼是他們的母親。
1954年成立,以肖玉烍為主席的國籍協商會(Baperki)也主張印尼華人是印尼民族的一支族,也不必同化為原住民,並保存本族的文化。 同時提出印尼各民族“殊途同歸”,是答合印尼1945年憲法和“建國五項原則”(Pancasila)精神的。
三 印尼前總統關於印度尼西亞民族概念的提法
印尼首任總統蘇加諾關於印度尼西亞民族(國族)的概念是:從印尼最西邊的Sabang到最東邊的Marauke所有的各族人民是印度尼西亞民族的成員。他1963年,主張土生印尼華人是印度尼西亞民族的支族(Suku Tionghoa Indonesia),他們的地位與爪哇,巽他,馬都拉以及其他族群同等。他也主張印尼各族互相通婚融合。印尼第二任總統蘇哈多懷著濃厚的原住民(Pribumi)民族主義,只認同印尼原住民才是印度尼西亞民族,不承認印尼華人是印尼民族,並強制性把華人同化為原住民,加以非原住民 (Non-Pribumi)種族歧視。這是違印尼1945年憲法和建國五項原則(Pancasila)和殊途同歸精神的民族政策。 第四任總統互希德從人種(或種族)學角度認為印度尼西亞民族是由馬來族,華族和Austromelanisia族(安汶人,奴沙登加拉人和西伊里安人)所組成的,並認為無所謂的“原住民”。他主張印尼公民應不分種族,宗族和文化都是平等的;印尼應保護少數民族。第五任印尼總統梅加瓦蒂公認印尼華族是優秀的第3大族群,應保存華族文化,她把春節作為印度尼民族的公休節日。
四 印尼2006年第12號國籍法(UU NO12 TH2006)關於印度尼西亞民族概念的定義
印尼2006年第12號國籍法關於印尼國籍和印尼民族的定義如下:
凡是在印尼出生的印尼公民,不具有外國國籍者,就是印尼籍公民,也是印度尼西亞民族的一分子,原文如下:
“Yang menjadi Warga Negara Indonesia adalah orang-orang bangsa Indonesia asli dan orang-orang bangsa lain yang disahkan dengan undang-undang sebagai warganegara。”也就說:Yang dimaksed dengan “bangsa Indonesia asli” adalah orang-orang Indonesia yang menjadi Warga Negara Indonesia sejak kelahirannya dan tidak pernah menerima kewarganegaraan lain atas kehendak sendiri。
五 印度尼西亞民族有待完整和鞏固
多完民族,多完文化和多完宗教的印度尼西亞民族是年輕的民族大家庭,她有待完整和鞏固。筆者認為,印尼從民族領袖,國家元首,政府政策以及各族群人民應樹起“四海皆兄弟”,是“同胞”的國族意識,並且政府制定平等的民族政策,加以踏實地貫彻執行在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和宗教等領域的同時,務必克服民族沙文主義和違反Pancasila殊途同歸和狹隘,不合時宜的原住民民族主義(Pribumi Nasionalism)。另外,應加強印度尼西亞語的文化教育和建國五項原則 (Pancasila)和殊途同歸的貫彻執行,讓印度尼西亞成為各族群和諧包容的民族大家庭。
祝願印度尼西亞民族繁榮昌盛,企立於東南亞。






參考資料:《印尼》、《印尼華僑華人史》(上下冊)、《 UU NO12 TH2006》、《現階段印尼華人族群》、《魂書》、《五個時代》、《Bangka Tin And Mentok Pepper》、《呼聲》、《印尼焦點》、《印尼華人先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