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天涯共此時

天涯共此時
(兔年祝福故鄉邦加)
張石慶/2011年春節
朵朵白雲飛向我故鄉邦加島,白雲底下是青山綠水;雲霧繚繞峻偉的馬拉士山(G.Maras)和琴天(G.Menumbing)點綴您更壯麗。
海鷗似箭鑽海浪追啄魚蝦,漁舟返航魚獲滿艙;海岸椰林迎風揺曳,潔白沙灘遊客心曠神怡享兮兮海風流連忘返。
邦加地下錫礦淘不盡,您有聞名世界的《錫島》之美譽;翠綠椒園青、紅胡椒一串串,您是聞名世界的〝文島白椒〞之鄉。
藍天白雲下一座座城鎮一簇簇村莊是勤勞勇敢和睦共處的印、華人民的世界;昔日與同鄉的友族馬來、爪哇、安汶和馬都拉的同輩少年們共玩耍、共唱“Bengawan Solo”“Hela Rotan”...。
椰林底下的木屋是游子出生、渡過童少年溫暖的搖籃;房前屋後那幽美的玫瑰花、茉莉花叢中鳥語花香、蝴蝶飛舞蜜蜂採蜜的天堂。
昔日春節與父母兄弟姐妹同桌吃團年飯那無比歡樂溫馨的情景記憶猶新;二十世界六十年代游子離鄉別井北返在文島碼頭與父母兄姐、同鄉悲歡離合依依惜別的情景永不忘。
光陰湍流逝,似眨眼已時遇境遷半個世紀,但願人長久;天涯共此時,祝我故鄉邦加繁榮安祥,各族鄉親兔子般敏捷應對時事享安康。

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敍述印尼民族主義運動孕育印度尼西亞民族的歷程

印度尼西亞民族是在印尼民族主義運動中凝聚而成的。印尼歷史資料顯示,組成印度尼西亞的印尼各族群是由爪哇族約佔印尼全人口的46%,巽達族,佔14%,馬都拉族佔7%,朱南加保族佔4%,華族佔3%,武吉斯族佔4%,馬達和峇厘族各佔2%,其他仍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在經歷荷蘭3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下,逐漸凝聚成今天的印度尼西亞民族。
一 印尼民族主義運動的時代背景
在荷蘭殖民統治之前,印尼尚不存在“印尼”,“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民族”和“印尼人”這些特定名詞。從十七世紀的1602年起,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把印尼各島或各王國征服成荷蘭殖民地—荷印殖民地。從此,在荷印殖民地的政制下,印尼各島的各族群互相聯係而構成殖民地大家庭的成員,接受統一的荷文教育和後來的荷印殖民地的印尼文(以馬來文為基础)教育,統一的法治(或法律),貨幣,度量衡,統一的社會,文化等体係及統一的交通法例,而使各族群結成大民族群体。這群体都遭受荷蘭殖民主義者的種族或民族歧視。壓迫和剝削,有共同的感受,面臨共同的的敵人—荷蘭殖民主義者,並自然而然產生反對荷蘭的殖民統治,反抗和擺脫荷蘭的殖民統治。於是,必然產生民族主義的思想意識,進而產生印尼的民族主義運動。20世紀初葉,印尼的民族主義運動在昇華—從原來的族群的或地方的民族主義運動,轉化為全印尼的民族主義運動;也從原來的要求民放自治,轉化要求印尼民族的獨立運動;也從原來泛宗教的轉化為全民族的民族主義的獨立運動。而且,印尼的民族主義運動也逐漸由歷來的族群自發,轉化為有政黨有綱領的民族主義獨立運動。以下是曲型的實例:
1980年,爪哇發生由蘇多摩(R. Sutomo)和瓦希丁(Wahidin)組織的印尼第一個民族主義政團“至善社”(Budi Utomo),其政網是提高爪哇人的文化,要求民族團結和提高印尼民族的尊嚴,它啟蒙了印尼民族的覺醒。同年,留荷印尼留學成立“東印度協會”(後改名“印度尼西亞協會”它號召印尼人民團結,爭取民族獨立。蘇加諾總統1956年訪華時透靈,他年輕時很深地學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和民生的啟發而爭取印尼的民族獨立運動。1912年,包括土生荷蘭人在內的印尼知識分子成立“東印度社會主義聯盟”,爭取印尼民族獨立。1926-1927年,印尼共產黨在爪哇,蘇門答腊組織武裝斗爭,爭取印尼民族獨立。 1927年杰出民族主義者蘇加諾成立 “印尼民族黨”爭取非武裝的印尼民族獨立,1928年又聯合十多政團組成抗荷統一 “印尼民族黨聯盟”等等,不胜枚舉。
以上一系列的印尼民族主義政團的民族主義運動,催生了印度尼西亞民族(國族)和印度尼西亞國家的概念。
二 《青年誓言》―標志印度尼西亞民族(國族)和印度尼西亞國家懷胎的形成
印尼民族主義運動的結果,導致印尼各族群的互相整合(Nationainlegration),盈育了印度尼西亞民族(國族),印度尼西亞國家和印度尼西亞語(以馬來語為基础)的懷胎―《青年誓言》。1928年10月28日,印尼各族群代表在雅加達召開第二屆代表大會,通過了《青年誓言》決議:“我後,印度尼西亞兒女,承認一個民族—印度尼西亞民族;我後,印度尼西亞兒女,承認一個國家—印度尼西亞;我後,印度尼西亞兒女,承認一種語言—印度尼西亞語(以馬來語為基础—筆者註)。”《青年誓言》還通過紅白旗為印尼國旗和 “大印度尼西亞”歌 (Indonesia Raya)為印尼國歌。以上決議標志印尼民族(國族),國家,國歌,國旗的雏型盈育成胎兒了。具重要,深遠的意義。
參加青年代表大會的華裔表年代表是蔡約翰(John M. Chai),郭添宏(DB Kiuee Thian Hong), 王凱祥(Ong Khai Siong),廖全福 (J. Liaw Coan Hok)和蔣仁貴(Ciong Jin Kwie)。 這標志著印尼華族也是凝聚印度尼西亞民族的族群和打造印度尼西亞國家,國語,國旗,國歌的一分子。
華人傳媒《新報》首先發表《青年誓言》,激起千層浪似地喚醒印尼各族青年,稍稍成立青年組織:有“青年爪哇”,“青年蘇門答腊”,“青年安汶”,“青年米那哈沙”等,並聯合成《青年印度尼西亞》,後改為《印尼青年聯合會》,明確提出爭取印度尼西亞民族獨立。
此外,華僑民族主義者也轉化為印尼華人民族主義者,積極支持,參加印尼的民族主義獨立運動。早在1900年成立的巴城中華會館於1908年積極支持,協助印尼民族主義政團 “至善社”(Budi Utomo)的成立。華人傳媒《新報》首先於20世紀20年代使用“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語”和1926年宣傳第一屆印尼青年代表大會尋求印尼民族獨立的攸息。印尼華領袖林群賢首先提出“印尼人民”,“印民公民”和“印尼國”的名稱,並提出華僑華人應成為“印尼人”(Indonesier)和“印尼人”應是印尼民族的概念以及提出“印尼人”的概念適用於“土著”(Bumiputra),土生華人,土生荷人和土生阿拉伯人,但不必同化為原住民 (Pribumi),各民族應保存其文化和宗教。當時,“至善社”和後來成為“民族統一黨”負責人的蘇多摩(R. Sutomo)贊同林群賢關於印尼國家,民族和國民的提法,並認為土生華人是印尼的兒子,印尼是他們的母親。
1954年成立,以肖玉烍為主席的國籍協商會(Baperki)也主張印尼華人是印尼民族的一支族,也不必同化為原住民,並保存本族的文化。 同時提出印尼各民族“殊途同歸”,是答合印尼1945年憲法和“建國五項原則”(Pancasila)精神的。
三 印尼前總統關於印度尼西亞民族概念的提法
印尼首任總統蘇加諾關於印度尼西亞民族(國族)的概念是:從印尼最西邊的Sabang到最東邊的Marauke所有的各族人民是印度尼西亞民族的成員。他1963年,主張土生印尼華人是印度尼西亞民族的支族(Suku Tionghoa Indonesia),他們的地位與爪哇,巽他,馬都拉以及其他族群同等。他也主張印尼各族互相通婚融合。印尼第二任總統蘇哈多懷著濃厚的原住民(Pribumi)民族主義,只認同印尼原住民才是印度尼西亞民族,不承認印尼華人是印尼民族,並強制性把華人同化為原住民,加以非原住民 (Non-Pribumi)種族歧視。這是違印尼1945年憲法和建國五項原則(Pancasila)和殊途同歸精神的民族政策。 第四任總統互希德從人種(或種族)學角度認為印度尼西亞民族是由馬來族,華族和Austromelanisia族(安汶人,奴沙登加拉人和西伊里安人)所組成的,並認為無所謂的“原住民”。他主張印尼公民應不分種族,宗族和文化都是平等的;印尼應保護少數民族。第五任印尼總統梅加瓦蒂公認印尼華族是優秀的第3大族群,應保存華族文化,她把春節作為印度尼民族的公休節日。
四 印尼2006年第12號國籍法(UU NO12 TH2006)關於印度尼西亞民族概念的定義
印尼2006年第12號國籍法關於印尼國籍和印尼民族的定義如下:
凡是在印尼出生的印尼公民,不具有外國國籍者,就是印尼籍公民,也是印度尼西亞民族的一分子,原文如下:
“Yang menjadi Warga Negara Indonesia adalah orang-orang bangsa Indonesia asli dan orang-orang bangsa lain yang disahkan dengan undang-undang sebagai warganegara。”也就說:Yang dimaksed dengan “bangsa Indonesia asli” adalah orang-orang Indonesia yang menjadi Warga Negara Indonesia sejak kelahirannya dan tidak pernah menerima kewarganegaraan lain atas kehendak sendiri。
五 印度尼西亞民族有待完整和鞏固
多完民族,多完文化和多完宗教的印度尼西亞民族是年輕的民族大家庭,她有待完整和鞏固。筆者認為,印尼從民族領袖,國家元首,政府政策以及各族群人民應樹起“四海皆兄弟”,是“同胞”的國族意識,並且政府制定平等的民族政策,加以踏實地貫彻執行在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和宗教等領域的同時,務必克服民族沙文主義和違反Pancasila殊途同歸和狹隘,不合時宜的原住民民族主義(Pribumi Nasionalism)。另外,應加強印度尼西亞語的文化教育和建國五項原則 (Pancasila)和殊途同歸的貫彻執行,讓印度尼西亞成為各族群和諧包容的民族大家庭。
祝願印度尼西亞民族繁榮昌盛,企立於東南亞。






參考資料:《印尼》、《印尼華僑華人史》(上下冊)、《 UU NO12 TH2006》、《現階段印尼華人族群》、《魂書》、《五個時代》、《Bangka Tin And Mentok Pepper》、《呼聲》、《印尼焦點》、《印尼華人先驅》等。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探討邦加島名稱的來歷及其行政區劃的變遷

(一)邦加島(Pulau Bangka)名稱的由來
邦加島(Pulau Bangka)名稱的來歷和演變,歷史記載有幾種,但符合邏輯或可信的史料顯,邦加島是在印尼爪哇和蘇門答腊島以及新加坡的海域交匯處,並相隔只有16海浬邦加海峽(Sl Bangka)與蘇門答腊島相望,是海運船隻必經的島嶼;從古代以來每天有頻繁的海船經過邦加島的周圍,有眾多的船隻往往須停泊於邦加島補充食水或修理船舶。因此,人們就稱邦加島是 Wangkang (東南亞Austronesia語稱呼中國船)之島。歷史資料也顯示,邦加島的居民是馬來人、布吉斯人、烏敦人(Orang Melayu、 Bugis、 Butun)乘海船來邦加島定居的。從宋代起邦加島已有中國人的船隻停泊,並有中國人居留,他們稱邦加島為 蠻山 島,意即未開發而遍野是茂密原始森林之島;明代中國人稱邦加島為 棚加山 或 彭加山 ;清代有更多中國人來邦加島並稱之為 網甲山 或 蚊甲山 。這標誌著中國人與邦加島有著極早和密切的人文、經濟的交往;中國人也與原先定居邦加島的馬來人、布吉斯人、烏敦人和睦共處,並與人數眾多的馬來婦女通婚,誕生土生代 唐人 (當地馬來人稱 唐人 為 晉人 ─Orang Cin)。十七世紀荷蘭人佔據邦加勿里洞島,並稱邦加島為 Banka ;英國人於1814年從荷蘭人手中奪取邦加勿里洞島,並稱邦加島為Monomby(以Gunung Menumbing為邦加命名),1916年荷蘭又從英國奪回邦加勿里洞的統治,仍稱邦加島,為Banka。1910年邦加槟港華僑成立中華會館,並稱邦加島為 邦加島 (Pulau Bangka),沿用到今天。 (參考:Timah Bangka Dan Lada Mentok)(P.1-2); “魂書” (P.23-24)等。
(二)邦加島的行政區域及其變遷
邦加勿里洞屬巨港蘇丹(Kesultanan Palembang)所管轄。荷印當局和印尼當局,將邦加島劃分為8個縣級行政區,俗稱 八港 或 八港門 ,如下:槟港( Pangkalpinang)、烈港(Sungailait)、勿里洋(Belinyu)高木(Koba)、楠榜(Jebus)、沙横(Toboali)、文島(Mentok) 、和流石(Baturusa)。 槟港( Pangkalpinang)是邦加島首府和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8個行政區現在都改為市級行政區,下設有22個縣、鄉、鎮府,即13個縣級府和9個鄉鎮府以及4個中等縣級市。13個縣級府有:1.Mentok 2.Kelapa 3.Sungailiat 4.Menduk Barat 5.Sungai Selan 6.Koba 7.Lepar/Pongok 8.Jubus 9.Belinyu 10.Merawang 11.Pangkalan Baru 12.Payung 13.Toboali;9個鄉、鎮府有:1.Riau Silip 2.Pemali 3.Puding Besar 4.Simpang Teritip 5.Tempilang 6.Simpang Katis 7.Air Geges 8.Simpang Rimba 9. Bakem。4個中等縣級市有:1.Pangkal Balam 2.Rangkui 3.Taman Sari 4.Bukit Intan。
邦加島與勿里洞島合成新的邦加勿里洞省後,邦加島分兩市三縣:兩市即槟港和烈港市,三縣即文島縣、烈港縣(包括勿里洋、楠榜和烈港)、沙橫縣(包括高木、沙横、Kurao島、Pungo島等)。(參考:Timah Bangka Dan Lada Mentok; “魂書” 等。)
邦加島參考圖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還能捍衛中國領土主權嗎?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鄧小平訪日應對關於中日有關東海大陸架,距中國台北約93海哩中國領土釣魚島的爭端,所提出的解決辦法。這應對的辦法後來成為中國政府處理與外國有爭的中國領土的辦法或政策,除了上述釣魚島還有中國的南海諸島和島礁。何謂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國力特別是海空的國防力量還很薄弱,未能有效捍衛中國領土領海,如東海的釣魚島和南海諸島。所以當時對以上領土與日本等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文萊、菲律賓等國的爭端時。只能以權宜之計:彼此對領土主權的爭議(爭端)擱置(放棄不理會它)下來,讓外國共同開發領土領海的資源。這是我國一廂情愿的方針政策。
但是,日本方面根本上(至今也是)不認同、不接受鄧小平或今日中國政府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項辦法或政策。日本仍堅持釣魚島是日本的領土主權,並於上世紀的1972年當日、美背著中國單方面簽訂日美舊金山和約,美國把原不是日本領土的中國領土釣魚島和原是中國保護國的硫球群島交給日本管轄,這也是美國違背國際法和中美英簽訂的1943年開羅宣言:日本戰敗投降後,應把其所佔領、侵略的中國領土(包括釣魚島)歸還中國。日本只能保持其古有領土: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及其附屬島嶼。日本從美國接受中國領土釣魚島後派巡邏艦在釣魚島海域駆趕甚至逮捕中國(台灣兩岸)的船員、保釣人士,甚至於今年10月對中國閩漁船及漁民進行逮捕,要加以審判。後來經中國政府的嚴正交涉才放人。日本首相菅直人還渲染說什麼釣魚島(他們稱的尖閣群島)是日本固有領土;日本人還於上世紀登上釣魚島樹氣象站;日本某些右翼人士巡視釣魚島;日沖繩縣府還建議日當局設立釣魚島的行政機構等等,大肆侵佔中國領土釣魚島。日還重申不認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
此外,中國的南海相當多島嶼或島礁被越南、馬來西亞、文萊和菲律賓所侵佔,並開發其自然資源。中國與南海有關國家共同簽訂南海和平合作宣言。
綜觀以上的情勢加以審時度勢觀察,筆者深刻感到:如果我國仍以鄧小平“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辦法或政策來應對中國領土領海與外國引起的爭端,已很明顯的行不通、無效。我國應對“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加以深刻的檢討,摒棄或加以糾正。我們不應忘記歷史─一百多年以來中國領土主權,被帝國主義一塊一塊的佔領,以南京條約、馬關條約、伊黎條約、中法和約、中俄密約、辛 條約等等,把中國領土拱手送給外國達3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現有領土的1/3─30%以上!這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存亡。我們應記取歷史的教訓!
溫總理嚴正宣示: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是無可爭辯。中國捍衛領土主權是堅定不移,不妥協退讓的。我們應實事求是,踏踏實實的加強國防特別是海空實力,捍衛中國領土主權,並對釣魚島、南海諸島設置行政管理,以體現國家對領土主權的行使,而不是擱置爭議,拱讓外國開發,這是不合時宜的政策。

釣魚台是中國領土

溫家寶總理出席聯合國大會前夕發表對中國領土主權釣魚台的嚴正講話:釣魚台是中國領土主權,是無可爭辯的;中國捍衛領土主權,是堅定不移,絕不退讓。但厚顏無恥的日本首相菅宜人卻發出狂言說:尖閣群島(釣魚台島)是日本人古有領土。到底釣魚台島是誰的古有領土主權?讓我們回顧歷史吧。
根據中國古籍資料顯示,明朝時屬於東海中國大陸架的台灣島及離台北93海里的附屬島嶼已是中國的領土,當時中國政府已在釣魚台上設置民間的生產設施,宜轄於浙江省府;清朝時釣魚台島仍是中國台灣的附屬島嶼─釣魚台島是無可爭辯的是中國古有領土主權。1972年之前包括日本出的地圖都列明釣魚台島是中國的領土。
187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向日本賠款外,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佔領台灣後直至1945年二次大戰戰敗投降,殖民統治台灣達50年。
1943年中英美在埃及開羅召開會議商討對日作戰計劃,並發表開羅宣言:一致對日作戰,並規定:日本所侵略、佔領的中國領土(包括東北、台灣、澎湖群島及其附屬島嶼)歸還中國。這附屬島嶼當然包括釣魚台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中國收復大陸、台灣等被日本侵佔的領土。但琉球群島和附屬台灣的釣魚台島仍在美軍佔領狀態,釣魚台島尚未被當時的中華民國收復回到祖國的懷抱。
1972年美國、日本簽訂舊金山和約,美國違背開羅宣言把日本管轄的琉球群島和中國領土釣魚台島交給日本管轄,引起海峽兩岸中國當局的反對,並要求把釣魚台島歸還中國。美、日舊金山和約是違背國際法把中國領土釣魚台島交給日本,在法律上:釣魚台是中國領土主權,被日本非法佔領,必須歸還中國。
必須指出,日本首相菅宜人所謂的什麼:釣魚台島是日本古有領土是站不住腳的謊言,其實,日本人古有領土僅是位於日本海的北海道、本洲、九州、四國及其附近的附屬島嶼,琉球群島和釣魚台島不是屬於日本古有領土,不是屬於日本古有領土。琉球群島原是屬於中國保護國琉球王國,日本於1879年侵佔、併吞琉球王國後,設為沖繩縣。根據開羅宣言:美國不應把琉球群島歸還日本,而應恢復琉球王國的地位。也應把釣魚台島歸還中國。

香港居民及其文化的變遷

今日香港是全世界各民族及文化薈萃之地。現在居留香港的人,只要取得香港的居留証即成為中國籍或外籍的“香港人”。可是,你知道香港的原住民何許人也?根據香港的考古資顯示:在舊、新石器時代,香港已有人類居住。又據香港的古代史顯示:在泰漢、唐朝時代香港居留着過着原始母系社會過度到奴隸社會的人民,他們是先由湖南南遷香港、新界的傜民,又稱猺族;輋民—從閩、贛、浙、粵北南遷來香港、新界的另一支傜民,也稱𤲞族;越民—由浙江、江蘇、閩南遷來香港新界的越族(此族曾建立江、浙越國)。以上三系民族屬於中國的少數民族,居於香港(包括新界)的平原、山區、河、湖、海岸邊,從事農耕、漁業、海上活動為主的生活,保持原始的文化—嶺南猺、𤲞、越族的文化。
自從秦漢、唐,黃河、中原不斷的發生戰亂,漢族的廣府人,客家人和閩潮人為迴避戰亂和為了謀生也紛紛南遷到嶺南、香港(包括新界)居留,與以上猺𤲞越族原居民共處,並共同開發嶺南的自然資源和各族系文化的相融合。由於漢族的文化較猺、𤲞、越族文化更高強,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遷而猺、𤲞、越族逐漸漢化成廣府人,客家人,閩潮人的近代香港人,並保持漢族的廣府人,客家人閩潮籍的嶺南文化。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迫清政府從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新界給英國。此後香港、新界引入了英國等外國居民和西方文化;二戰後,特別是1949年新中國誕生前夕,全國各地中國移居香港,也引各地的居俗、文化滙集香港。今日香港成為全世界各民族和中西文化會萃之地和世界金融之一。

參考資料:“香港古代史”及“嶺南文化”等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淺敍中國邁向現代國家經歷艱難曲折的歷程

值此新中國誕生61周年暨辛亥革便99周年之際,讓我們回顧中國近代革命史吧。
中華民族,中國是有5千年歷和優秀燦爛文化的偉大的民族和國家。回顧中國的社會發展,都經歷了歷始母系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現代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回顧中國現代史,自從清末的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時代的1840年鴉片戰爭起,邁向現代國家的歷程是經歷艱難曲折的歷程,歷歷在目。
一、十九世紀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
十九世紀西方列強和日本侵略中國: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被迫與英國簽不平《南京條約》,割香港給英國、賠款、開通商口岸;1846年八國聯軍又侵略中國,中國被迫簽不平的《北京條約》;1857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迫中國簽不平等的《天津條約》;1885年法國侵佔安南,中國被迫割讓安南給法國;1895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不平等《馬關條約》,割台灣給日本;1898年德國佔領膠州灣;1899年美國提出中國門戶開放。
從1840年至1900年的近一個世紀中,中國淪落被列強侵佔、欺凌、割地、賠款、和各口岸門戶開放,經列強割地租界,駐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人民苦海無邊。
二、中國愛國者尋求救國之道
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中國民好像摸石頭過河般地向西方尋求救國之道。先有洪秀全發動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接著有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和孫中山,是中國共產黨之前向西方尋求救中國之道的革命人物。此外,朝廷官僚也有向西方搞“辦洋務”的奕訴、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1895年康有為上書光緒帝變法維新(也稱 “公車上書”),於是光緒於1898年下昭“明定國是”,也叫戊戌變法,只維持103日(稱 “百日維新”),被慈禧太後扼殺而失敗。
三、孫中山領導、發動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
現代中國杰出民族領袖孫中山(1866-1925)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是第一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政團。興中會宗旨是振興中華,建立合眾政体。1895年孫中山領導興中會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
1900年孫中山於日本成立同盟會。同盟會宗旨是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同盟建國綱領是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推翻滿放統治,恢復漢族政權;民權主義—廢除君主統治,建立民國;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制資本。
1911年武昌革命黨人與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聯合發動武裝起義,全國各省响應,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長達2千5百多年的中國封建王朝,於1912年誕生了資產階級民主政体的中華民國,時稱“辛亥革命”,劃時代地標志中國跨入現代民主共和的國家。
中華民國誕生後,先後由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等任總統,中國又陷入軍閥混戰時期。
四、軍閥袁世凱,退位本代皇帝溥儀是後復辟帝制
孫中山為顧全大局,而辭去統統職位,讓給大北洋軍閥袁世凱。可,袁世凱任總統後,於1916年復群帝制,以”洪憲元年”元旦登基即位—辛亥革命遭挫折。袁世凱過83日皇帝夢後因病逝世。接著1917年軍閥張勳又把已退位清本皇帝溥儀推上皇位,復辟清王朝,改國名為“大清帝國”以宣統九年即位,以元黃龍族為國旗。中華民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辛亥革命危在旦夕。
五、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919年5月4日北京北大等10多所高等院校師生發動示威遊行,及對對中國喪權辱國的《巴黎和約》和反對北洋軍閥昏庸賣國的行為。師生高舉 “誓死爭回青島”,“還我山東”, “惩辦賣國賊” ,反對曹、章、陸等賣國北洋軍閥當權。全國各大城巿烰生、工商各階層人民紹紹响應 “五四”運動,並提出要新文化和民主的要求。結果北洋軍閥被迫拒絶《巴黎和約》上簽字,捍衛了中國的領土主權。這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第一次勝利。
“五四”前後,中國出現眾多的脫穎而出的愛國知識分子,他們有的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例如1902年有梁啟超首先向中國民宣傳馬克思主義,接著有陳獨秀、李大釗、李達和後來有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鄧仲夏向中國人民宣傳馬克思主義,並成立共產主義小組,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聯系起來。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921年中國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代表滙集於上海法租界甫柏路上攢文女子烰校集會,召開中國第一屆共產黨代表大會,稱 “一大”。大會宣傳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並提出第一屆中國共產黨中央局,選出陳獨秀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總書記。中央委員,陳獨秀、張國 、李達。大會還通過:和地代表報選本地工作、《中國共產黨綱領》和《關於當前工作決議》。
六、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中國共產人進行中國革命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19、1920年蘇俄宣佈放棄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毛澤東說:“十月革命”一聲炮响向中國傳播了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唯物辯証法。人類社會中元始母系社會、奴隸、封建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將導致共產主義社會的產生。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革命的指導思想,也以以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列寧主義作中國革命的實踐。1925年中共召開四大,明確制定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中國應由無產階級領導民主革命,加強工會工作,推展中國革命運動,也明確反對帝主義與當時中國民族主義思想一致。
七、國共第一次合作
1923年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前身同盟會)合作,推進辛亥革命向前發展。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提出新三民主義,採納俄、聯共,扶助工葨的政策,並建立黃埔軍校,為辛亥革命培養革命、革命軍人才。孫中山在共產黨協助下策劃北伐,打倒割據的軍閥,維護中華民國的統一。
八、孫中山逝世和孫中山遺囑
1925年10月孫中山抱病前往北平(北京)與北洋軍閥共商國是。行刖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北洋軍閥的政治立場;認為實現國民革命主要是人民掌握武裝和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1925年底孫中山艱苦地與軍閥的斗爭中病重而逝世,終年59歲。孫中山臨終立遺囑: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剛》、《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致囑。
孫文”
九、北伐戰爭
孫中山逝世後,1926年國共合作,以廣州為據美發動北代戰爭。廣州革命政府以蔣介石為革命軍總司令,以十萬革命軍分三路八個軍進行北伐。北伐始於 “打倒列強、剷除軍閥”,是辛亥革命新形勢下完成辛亥革命未竟的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統一。
十、蔣介石背叛孫中山和新三民主義、掀起反共剿共、國共分裂、內戰
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後,屬於右派反共的蔣介石即刻背叛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政策、掀起反共剿共、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導致國共分裂、內戰—辛亥革又遭嚴重挫折。
十一、南昌起義—中共建立革命根據地
1927年8月1日中共為了反擊蔣介石的反共剿共,屠殺工葨,而在南昌由朱德、周恩來、賀龍、叶挺等人發動武裝起義,並建立革命委員會,發表了由周恩未、宋慶齡等人起革的《八一宣言》:提出打倒蔣介石反動隻團、反對帝國主義、消滅封建勢力、實行土改、維護工農利益。
南昌起義成功後,中共尊循列寧的教導:無產階級武裝斗爭,奪取政權從1927年至1931年間先後建立了井崗山、贛南閩西、湘鄂贛、湘鄂西、鄂濛皖、左右江、閩浙贛等的葯維埃革命根據地。此時國共進行圍剿—反圍剿的內戰。為了北上抗日,中共從1937開始進行一萬五千里長征,在延安建立抗日革命根據地,為全國抗日戰爭創造條件。
十二、 “西安事件”與國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日戰爭
1936年蔣介石強迫:西北東北軍虎城、張烰良對峽甘寧—延安進行剿共,並於12月12日來西安作督戰時被楊、張拘捕:迫蔣抗日並與共產黨合作共同抗日。蔣介石迫於拘捕中而接受國共合作共抗日。此事件稱為 “西安事件”。這是國共第二次合:共同抗日戰爭,揭開了中國全民抗戰的序幕。
中國人民在國兩黨領導下從1936年起,經歷8年艱苦卓絶的戰斗,終於於1945年8月15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取得最後勝利。
十三、戰後蔣介石又掀起反共剿共內戰
戰後1947年反共獨裁的蔣介石又掀起反共剿共打內戰,全面向中共控制的地區進攻,戰爭於迴全國。經歷3年多的殘酷戰爭,中共由防禦戰略轉入反攻,歼灭8百萬美式蔣軍。結果,蔣介石退守台澎、金、馬一邊,整個大陸獲解放,形成中國台海兩岸的對峙。
十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1949年6月中國召開第屆政治協商會議,決定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宋慶齡當先國正、副主席。10月1日毛澤東宣佈新中國誕生。宋慶齡在政協會上說:新中國的誕生標志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主義的勝利實現,也贊揚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實現了孫中山 “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農聯盟,無產階級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並從1953年過渡為社會主義人民民專政的國家。新中國的政權屬於人民,並實行人民代表大會民主集中制共和國。
1956年新中國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綫並實行公社優運動。1966年至1976年新中國處於文化大革命,沖擊了總路綫(大躍進)的貫徹執行。1978年鄧小平在中共11屆了中全會提出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從1980年開始執行政革開放政策,使中國經濟飛躍發展,人民生活大提高,國實力也大提高,並預定於2020年達康社會的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巿場經的國家。2000年江澤民提出中國共產黨是 “三個代表”一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並提出中國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服務,立黨為今,執政為民的國家。
2002年第四代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又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基礎上,提出以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巿場經濟体制的社會,邁告現代化的國家。馬英九也對國民黨進行改革中。
另一邊廂,台、澎、金、馬的台灣。黨局由1949年--1975年由蔣介石專制獨裁統治;後由蔣經國、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再由2008年由馬英九執政也逐漸向民主化,現代化社會發展。
十五、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從上世界1946年聯合國成立起直至1971年上半年由退守台灣的蔣介石為首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由1971年9月聯合年屆大會作出決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替中華民國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喪失了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的代表資格,而只能以非主權國家的“中華台北”名譽參加非主權國家的國際社會組織,標誌中華民國已演化為中國的一個地方政府。蔣介石生前也表示:中華民國已名存實亡。
1979年元旦中國人大常委發佈《告台灣同胞書》停止炮擊金門並提三通通商、通郵、通航和四流(科學、体育、文化和經濟交流)蔣經國允許民眾赴大陸探親。1992年大陸海峽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香港達成共識,各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也稱 “9.2”共識。 1993年中國政府發表《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板書,對台和平統一,一個兩制”。1995年江澤民提出對台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2005年胡錦濤和國民黨主席連戰會面,共同發佈《兩岸和平發展願景》。2008年兩岸實現包機、海運直航。2008年底胡錦濤宣佈進一步發長兩岸關係—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攸,推進經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弘揚中華文,加強精神紐帶,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維護國家主權。協商對外事務,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2010年兩岸達成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也進行了經濟、文化論譠等和平發展的活動。
綜觀中華民放和中國的歷史,中國曾有東漢—西漢,南北朝,南北宋的離合和朝代的更替,但中國的歷史,文化的延續不斷—中華民族、中國只有一個。今日台海兩岸也是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延續,皆是一個中個。

(作者:張石慶/2010年9月)



參考資料:《中國歷史》(卷3-6)、《圖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劍橋中華民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