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兩黨或海峽兩岸:
我是1959年由印尼邦加回國深造,於1963年上山下鄉務農,1974年來港,今是無黨派者。
我愛祖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海兩岸(後文稱兩岸)都是中國的組成部分。無論從中國的歷史,文化,現狀和今日世界格局來衡量,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代表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國的一省區,中華民國已客觀地演變為中國的一個地方政權,只能以中華台北名譽參與國際社會非主權國家的國際活動。
兩岸的對峙是國共兩黨打內戰造成的局面,是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中國的悲哀,是中國人民所不願意見到的。目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著中國大陸、海南和東海、南海的東沙群島、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等99.58%的國土和98.2%的人口;中華民國控制著台澎、金、馬等島嶼約佔全中國領土的0.42%和1.8%的人口(>3.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2千3百萬人口)。
兩岸都成立海基會,海協會並於1992年達成了一個中國的〝9.2共識〞,也達成兩岸三通,是中國的一個希望,應繼續向前邁進。為了中華民族,中國人民和中國的前途,我們渴望兩岸應竭力爭取統一,和平統一,一百年太久,只爭朝夕。大陸方面已於1989年中葉儉英提兩岸和平統一的九條方案,後有江澤民的八條和最近胡錦濤的六條和平統一方案。這些方案是進取的,值得台灣方面研究,積極的回應。我認為中國的和平統一是時候了,不應一拖再拖。
有史以來中國大陸是中國的主体,統一後的中國應以在聯合國唯一合法地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順利成章,天經地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中國政府或中央政府、國旗、國徽、國歌、首都都不變。
統一後的中國仍實行一國兩制—中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台澎、金、馬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以法律規定之。統一後的中國由大陸、港澳和台灣幾方面協商成立中央憲法(統一憲法)和兩岸基本法。兩岸和平共處,互不干預各自內部事務,並以兩岸基本法不抵觸中央憲法。維護中國的統一。
統一後的中國設國家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由兩岸人民通過民主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台灣領導人可任國家的副主席,行使統一的中國的職務。)
如果:兩岸對統一後的中國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達成一致共識,則本人倡議統一後的中國國名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這是人民民主又共和的政体;這國名的名詞也包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不同制度的一個政治實体,是不可分割的。
又如果: 兩岸對統一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國旗,國徽不能達一致共識,則本人倡議以紅底,中央五角黃星,黃星上下和藍帶為國旗,如下圖:
國旗說明: 紅底—象征中華大地
黃星—中國人民
藍帶—黃河和長江
國徽為新國旗(紅底黃星藍帶)照耀下的天安門和周國谷穗齒輪。(圖略)
統一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兩岸都開放黨禁,讓人民有組黨結社的權利,自由和依法組黨,結社以及依法有言論,游行,示威的權利。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中國和華文化是永恆的;每一個朝代有所更遞,中國的黨派或執政者也難免有所更遞。這是正常的歷史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尊循著原始母系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不依人們意志的社會發展的規律。
偉大的中華民族領袖孫中山建立的三民主義和發動的辛亥革命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無根本的矛盾或沖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也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辛亥革命無沖突。中國正在走向繁榮福強。
國共兩黨是時候了,應服從國家、民族、人民的根本,長遠的利益、福祉、各自調整思維,拋開過去的恩怨,而在新形勢下新起點上互相尊重、互諒、互信、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攜手團結合作,早日締造和平,統一的中國,一百年太久,只爭朝夕。這是國共兩黨責無旁貸歷使命。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邦加中華婦女會
上世紀1950年代邦加印華社會誕生了印華婦女組織─中華婦女會,也稱華僑婦女會,她象徵當時印華婦女的覺醒和他們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位。
二戰後的1950年代,邦加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復甦後薘勃發展,也造就印華婦女的工人階級、知識份子,更出現一大批具有中華文化熏陶,有民族意識,有婦女覺悟的群體,她一方面受印尼民族英雄領袖Ibu Kartini為婦女權益而奮鬥的英雄形象的感召而覺醒起來。1950年代邦加的檳港、烈港、勿里洋經濟發展的結果也出現了婦女工人階級─食品廠餅乾、魚餅、麵乾、米粉)女工、裁縫女工、磚瓦女工、女傭,她們在勞工會組織領導下社會階級、婦女社會意識的覺悟大提高而追求婦女的解放,孕育了婦女社團的誕生,於是中華婦女會順應時代潮流應運而生了─檳港、烈港等邦加社會、經濟、文化教育較發達的縣市,誕生了印華婦女組織─中華婦女會。
邦加中華婦女會宗旨是爭取、維護印華婦女的權益,爭取男女平等,維護女工的權益和維護婦幼健康和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組成邦加中華婦女會的是以華文女教師為領導層的骨幹,會員是印華各階層的婦女─華文女教師、華校校友、女傭以及家庭婦女等。1950年檳港的中華婦女會是由檳港中華中學教導主任女教師梅仲嫻為首創立的,並任第一任會長。也是1950年成立的烈港的中華婦女會也是由華文女教師葉觀娘任第一任會長。葉老師1951年北上後,先後由陳木嫻、黃戊金女老師繼任會長,婦女會的委員也多是華文女教師擔任的。中華婦女會除追求其宗旨外,還組織婦女Ngeles,學婦女手藝─組織婦女參加婦女夜校學習文化(掃肓),組織婦女學裁縫、刺繡、化妝、時裝、糕點美食等。中華婦女會還舉行“3.8”國際婦女節。爭取婦女勞工權益。1952年邦加、烈港的中華婦女會以黃戊金為團長組織旅行團前往蘇門答腊與當地印華婦女界進行聯誼、交流、建立友誼,受到當地印華婦女的熱情歡迎,也受到我駐棉蘭領事館劉亞明領事夫婦的熱情接待。
邦加中華婦女會團結了邦加印華婦女,爭取維護了婦女的權益,提高了她們的社會地位。對於今日印華婦女,回顧這一段歷史,有“溫故知新”的現實意義。
(以下是有關邦加中華婦女會的參考图片)
二戰後的1950年代,邦加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復甦後薘勃發展,也造就印華婦女的工人階級、知識份子,更出現一大批具有中華文化熏陶,有民族意識,有婦女覺悟的群體,她一方面受印尼民族英雄領袖Ibu Kartini為婦女權益而奮鬥的英雄形象的感召而覺醒起來。1950年代邦加的檳港、烈港、勿里洋經濟發展的結果也出現了婦女工人階級─食品廠餅乾、魚餅、麵乾、米粉)女工、裁縫女工、磚瓦女工、女傭,她們在勞工會組織領導下社會階級、婦女社會意識的覺悟大提高而追求婦女的解放,孕育了婦女社團的誕生,於是中華婦女會順應時代潮流應運而生了─檳港、烈港等邦加社會、經濟、文化教育較發達的縣市,誕生了印華婦女組織─中華婦女會。
邦加中華婦女會宗旨是爭取、維護印華婦女的權益,爭取男女平等,維護女工的權益和維護婦幼健康和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組成邦加中華婦女會的是以華文女教師為領導層的骨幹,會員是印華各階層的婦女─華文女教師、華校校友、女傭以及家庭婦女等。1950年檳港的中華婦女會是由檳港中華中學教導主任女教師梅仲嫻為首創立的,並任第一任會長。也是1950年成立的烈港的中華婦女會也是由華文女教師葉觀娘任第一任會長。葉老師1951年北上後,先後由陳木嫻、黃戊金女老師繼任會長,婦女會的委員也多是華文女教師擔任的。中華婦女會除追求其宗旨外,還組織婦女Ngeles,學婦女手藝─組織婦女參加婦女夜校學習文化(掃肓),組織婦女學裁縫、刺繡、化妝、時裝、糕點美食等。中華婦女會還舉行“3.8”國際婦女節。爭取婦女勞工權益。1952年邦加、烈港的中華婦女會以黃戊金為團長組織旅行團前往蘇門答腊與當地印華婦女界進行聯誼、交流、建立友誼,受到當地印華婦女的熱情歡迎,也受到我駐棉蘭領事館劉亞明領事夫婦的熱情接待。
邦加中華婦女會團結了邦加印華婦女,爭取維護了婦女的權益,提高了她們的社會地位。對於今日印華婦女,回顧這一段歷史,有“溫故知新”的現實意義。
(以下是有關邦加中華婦女會的參考图片)
通識篇--錫
邦加島蘊庄豐富的錫礦,有“錫島”之美稱,聞名於世。可是,你知道錫是什麼物質嗎?
錫,印尼語稱Timah,英文是Tin,學名是Stannum,其化元素符號是Sn,原子量118.0,比重7.28,是惰性金屬元素。錫金(純錫)呈青白光澤晶体,碾性極強,與氧化合成氧化錫,與其它金屬化合成錫化合金屬。錫砂蘊庄於邦加地下、河床和海底,它呈黑裼光澤晶体,熔點低於280度C,把它熔錫廠冶鍊1250-1350度而分解成錫金(Sn),釋放氧和其它微金屬雜質,其方程如下:
錫砂(氧化錫)------ ------------ Sn+O+礦渣(註)
錫金(純度99.8-99.35%)可制成合金屬材料,錫箔、工業原料、用具、容器、樂器等,也是戰略物質。
(註: 錫砂還存有極微量的金、銅、鉛、銻、鉍、砷元素; 即是純錫金也不是絶對的純。)
錫,印尼語稱Timah,英文是Tin,學名是Stannum,其化元素符號是Sn,原子量118.0,比重7.28,是惰性金屬元素。錫金(純錫)呈青白光澤晶体,碾性極強,與氧化合成氧化錫,與其它金屬化合成錫化合金屬。錫砂蘊庄於邦加地下、河床和海底,它呈黑裼光澤晶体,熔點低於280度C,把它熔錫廠冶鍊1250-1350度而分解成錫金(Sn),釋放氧和其它微金屬雜質,其方程如下:
錫砂(氧化錫)------ ------------ Sn+O+礦渣(註)
錫金(純度99.8-99.35%)可制成合金屬材料,錫箔、工業原料、用具、容器、樂器等,也是戰略物質。
(註: 錫砂還存有極微量的金、銅、鉛、銻、鉍、砷元素; 即是純錫金也不是絶對的純。)
通識篇--水
人和動物要喝水才能生存,植物和微生物要吸收水分才能存活。可是,你知道水是什麼物質嗎?
水,是宇宙存在最多最輕的氫(Hydrogen)元素和氧(Oxygen)元素的原子(Atom)化合而成的氫氧化物H2O(一氧化二氫)。他合的方程式如下:
2H2 + O2 2H2O (水分子),即H-O-H。
如果用高倍電子顯微鏡觀察氫元素,氧元素兩種原子的化合圖相如下:
水,是中性無色無嗅透明液態物質,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也是生物機体進行生命活動(新陳代謝)的媒介物質,具有滲透、溶解、化合、疏通生命物質,通電流通能量等的功能。生物一旦失去水分就喪失生命活動而衰亡。
人的機体70%是水的成分,水母的機体95%以上是水的成分。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需每天至少喝2公升的水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而生存。地球表面的71%是海洋,而海洋是由90%是水的成分形成碧藍色地球。地球上的水以3形態而存在的:在0度C以上至100度C以下的溫度是液態的水,0度C以下是固態的冰雪,0度C以上至100度以上是氣態的水蒸氣。地球保持液態的水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和生物的存在。
人類應該珍惜水和維護地球上3態水的生態環境的平衡,才能與地球共長存。
參考資料: 《元素》有關水的形成
水,是宇宙存在最多最輕的氫(Hydrogen)元素和氧(Oxygen)元素的原子(Atom)化合而成的氫氧化物H2O(一氧化二氫)。他合的方程式如下:
2H2 + O2 2H2O (水分子),即H-O-H。
如果用高倍電子顯微鏡觀察氫元素,氧元素兩種原子的化合圖相如下:
水,是中性無色無嗅透明液態物質,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也是生物機体進行生命活動(新陳代謝)的媒介物質,具有滲透、溶解、化合、疏通生命物質,通電流通能量等的功能。生物一旦失去水分就喪失生命活動而衰亡。
人的機体70%是水的成分,水母的機体95%以上是水的成分。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需每天至少喝2公升的水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而生存。地球表面的71%是海洋,而海洋是由90%是水的成分形成碧藍色地球。地球上的水以3形態而存在的:在0度C以上至100度C以下的溫度是液態的水,0度C以下是固態的冰雪,0度C以上至100度以上是氣態的水蒸氣。地球保持液態的水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和生物的存在。
人類應該珍惜水和維護地球上3態水的生態環境的平衡,才能與地球共長存。
參考資料: 《元素》有關水的形成
通識篇--火
人類生存離不開火,古代有所謂啄木取火,現代人煮食,照明,取暖都要用火;火也可燒燼包括人的一切物質。可,你知道火是怎麼樣一回事嗎?
火,是物質燃燒時產生的光芒和熱,其實質是物質在其燃點時與空氣中的氧進行劇烈的氧化成氧化物並釋放光能和熱能的物理化學反應的現象。例如,汔油是碳氫化物在其燃點時與空氣中的氧原子進行劇烈的氧化反應:汽油中的碳原子與氧化合成二氧化碳,氫原子與氧化合成水,並釋放光能和熱能,其方程式如下:
C+O2CO2
汽油 + 光能, 熱能
(碳氫化物)
2H2+O22H2O
又例如一根木柴或一塊煤的燃燒,即它們的碳原子,氫原子分別與氧原子劇烈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汽揮發於空氣中,並釋放光能和熱能而留下灰燼(某些金屬,非金屬殘餘渣質)。其方程如下:
C+O2CO2
木柴或煤塊 +光能,熱能和灰燼
2H2+O22H2O
人類應用火,也要預防火災。
參考資料: 十萬個為什麼有關“火”,“燃燒”的現象。
火,是物質燃燒時產生的光芒和熱,其實質是物質在其燃點時與空氣中的氧進行劇烈的氧化成氧化物並釋放光能和熱能的物理化學反應的現象。例如,汔油是碳氫化物在其燃點時與空氣中的氧原子進行劇烈的氧化反應:汽油中的碳原子與氧化合成二氧化碳,氫原子與氧化合成水,並釋放光能和熱能,其方程式如下:
C+O2CO2
汽油 + 光能, 熱能
(碳氫化物)
2H2+O22H2O
又例如一根木柴或一塊煤的燃燒,即它們的碳原子,氫原子分別與氧原子劇烈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汽揮發於空氣中,並釋放光能和熱能而留下灰燼(某些金屬,非金屬殘餘渣質)。其方程如下:
C+O2CO2
木柴或煤塊 +光能,熱能和灰燼
2H2+O22H2O
人類應用火,也要預防火災。
參考資料: 十萬個為什麼有關“火”,“燃燒”的現象。
回顧邦加契約華工
舊中國出國華工的恥辱
18-20世紀有無數中國勞工或稱華工或契約華工,他們被人口販誘騙,拐賣到南洋的印尼棉蘭種植圓和邦加、勿里洞的錫礦場(Parit)當廉價勞工。人口販和顧主把中國勞工(下文稱華工)當成豬子般的歧視對待,故他們又被稱為“豬仔”,是出國華工的恥辱。在邦加,客家話叫華工為“巴力鄉” ,是做巴力(Parit)的苦力(kuli)工人之意;邦加馬來話叫華工為Singkek Parit,是做巴力的新客kuli;人們又把年老的華工叫“唐山叔公”。以上對華工的稱呼都含有歧視的意味,是舊中國出國華工的恥辱。
華工來邦加的背景
18世紀管轄邦加的巨港蘇舟已從中國,東南亞輸入華工來邦加採錫礦,因為他們的開採技術較土法先進,錫產高。1812年英國征服蘇舟後,從英屬新加坡、檳城兩人口販中心輸入華工來邦加開採錫礦。1814年荷蘭從英國奪取邦加、勿里洞殖民地統治後,於1816年也從英屬新加坡、檳城輸入華工來邦加開採錫礦直至1873年為止。荷蘭為了掠奪邦加的自然資源─錫礦和胡椒,1852年在文島成立邦加錫礦務局(Banka Tin Wining-BTW),同時強迫邦加人種植胡椒。邦加於1840年仍是人稀地荒─馬來人只有2.4萬人,中國人1.6萬人,缺少勞力,需向人口眾多的中國輸入勞工。
中國因為1840年被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割香港、賠款。1846年英法等八國聯軍侵佔北京、1850年爆發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戰爭而處於內憂外患、經濟破產、民不聊生、社會失業嚴重,又被迫於1858、1860年與英法簽訂不平等的天津、北京條約和1866年與英法簽訂《外國招工章程條約》,允許外國招募中國勞工,荷蘭也於1873年加入上述招募勞工條約。於是荷印當局責成邦加錫礦務局(BTW)通過香港的人口販“好時洋行”在廣州、廈門、福州和海口等華南城鎮以契約的形式招募大批華工到邦加開採錫礦。他們實質上是被誘騙的廉價的奴役勞工。應征者是男性的無地佃農和各階層社會青壯年人。“好時洋行”從香港把上述華工如對待豬仔般的歧視,把他們置於荷蘭船艙底積壓,付運到邦加文島交給邦加錫礦務局,在運送途中,有許多華工被悶死被扔進海中。邦加錫礦務局對華工挑選身健體壯者錄作錫礦工,把他們剃短髮、掛牌、拍照作身分、工作證,發給“巴力郷”工作服,草蓆等,交由武裝警察押往所屬的巴力去開採錫礦。邦加錫礦務局將體弱的華工轉讓給胡椒園主作園丁。邦加的華工陷入勞役的深淵。
邦加的錫和邦加錫礦務局
邦加盛產錫有錫島的美誊,聞名世界。邦加的錫(Timah-Stannum ,Sn)是黑褐色光澤砂,熔點低,比重7.28;錫金(磚)含純錫99%以上,含小於1%的金、銅等。純錫金碾延性強,用做合金、金箔等,用途廣,是重要工業,戰略物質。邦加的錫礦蘊藏於地下,沖積河床和海底。
邦加錫礦務局(Banka Tin Wining-BTW),總經理(“錫王”)由荷人擔任,其下是荷人的各經理和荷人督察(Opziender)。督導之下是巴力頭(Kepala Parit),由忠於荷人的華人擔任。巴力頭之下是工頭(Kuasa),分一、二工頭和帶工(帶工負責帶領礦工在礦場開採錫礦的生產勞動),此外巴力還設有“親丁”負責糧食等事務;財庫負責財務、統計;技工(Mandor)和衛生員(Manteri),邦加錫礦務局是組織嚴密,效力高的系統。
華工艱苦的生活和艱險的開探錫礦勞動
赤貧的華工從中國來邦加的旅費和在錫礦試用期的食宿等費用被安排向顧主賒欠,他們須為顧主無償勞動半年到1年作賞還,實際上已被顧主剝削半年至1年的勞動剩餘價值。
華工住的是在錫礦場附近搭的棚屋“長工寮”,睡木條或木板疊成的床,宿舍環境差。華工的伙食由雇主提供的次品(含有稗谷)糙米煮成的大鍋飯,配次品鹹魚和青菜作為主食,逢年過節才有加菜肉食。在荷蘭雇主默認下巴力頭在“長工寮”開設賤買貴賣店為華工補充飲食,從中盤剝;也在荷蘭雇主默認下巴力頭讓“長工寮”賭、毒存在,並向華工放高利貸,借款進行賭博,又是盤剝。華工普遍陷入賭、毒而墜落,契約屇滿不能脫身,成為被長期剝削的廉價勞工。華工因長期飲食營養不良又長期浸水勞動,不少人患上水腫病或下肢潰瘍病。
華工開採錫礦的生產勞動分為三類人:1.試用期工;2.續約期工;3.長工(工作五年以上的契約長工)華工的生產勞動計酬分為二種:1.計時工─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2.計件工─生產勞動超過體力的定額(每天挖掘6立方米)的錫礦土。華工如不能完成生產定額,受到懲罰和扣工資。
華工在工頭編排,由帶工帶領,挖掘預定有錫礦的荒野或沼澤地,用鋤頭、洋鎬、畚箕、扁擔,把一擔擔的錫礦土挑上淘洗場,利用水力─沉澱原理把比重輕的沙土沖走,沉澱比重7.8的錫沙,成產品錫。邦加話稱此淘錫法是“拉沙溝”是華人創造的生產方法在華工日以繼夜長年累月的挖掘,錫礦坑愈深,往往積水成湖,礦工須浸水勞動,損害健康;礦坑也往往塌方,埋沒礦工而喪生;礦工由坑底沿狹窄的渡橋往上挑擔錫礦土時因滑腳或體力不支而墮坑喪生。以上工傷、喪生率十分高。
華工在勞動中也經常遭到工頭、帶工的歧視、打罵、甚至迫害、滅跡。荷蘭雇主和荷印當局對華工受的迫害“視而不見”,加以慫恿。華工的生命安全毫無保障。
華工的工資待遇低廉與他們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不相稱
荷蘭人雇主安排華工的勞動生產時間超越國際規定的每天工作8小時和超體力的定額勞動,但付出的工資待遇卻低微,與他們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不相稱。請閱荷蘭學者卡德寫的《中國人在荷屬東印度(印尼)的經濟地位》書中所記載:“1930年邦加華工工作1天的成本是每人1.22盾,其中工資只有0.374盾,其餘扣除部分:獎勵金0.032盾、伙食費0.477盾、宿舍費0.049盾、醫療費0.099盾、遣送回國費0.034盾、發給工人的工資0.374盾,實質上只是零用錢。又請閱荷印當局與荷人雇主對華工工資的規定每月工作26日,每日12小時的工資如下:
試用期華工(半年至1年) 每日工資0.24盾 (二方四生) 每月6.24盾
續約期華工 (1年至3年) 每日工資0.31盾 (三方一生) 每月9.36盾
續約期華工(2年至4年) 每日工資0.41盾 (四方一生) 每月10.66盾
續約期華工(5年以上) 每日工資0.51盾 (五方一生) 每月13.26盾
雇主對以上工資只發放80%,20%扣留,待華工契約屇滿時扣除華工的債務,余下款項才發放。
從以上數據看出華工每人每年的總收入是(0.24+0.31+0.41+0.51)盾÷4×26×12=114.66盾。
1925年全邦加各錫礦場共有21700人開採錫礦,平均每人每年生產錫礦砂1874擔。當時每擔錫砂的純利潤是128.89盾(已扣除成本52盾),華工每人每年為雇主創造的利潤是128.89盾×1874=24萬盾。可是雇主每年發給華工的工資只是每人約114.66盾,多麼低微,與他們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不相稱,遠遠小於1%。
華工反抗荷蘭雇主、荷方人員的歧視、壓迫
華工不堪於雇主、工頭、帶工的歧視、剝削、壓迫和為了生存、勞工權益,不間斷進行抗爭。他們以怠工、逃亡、甚至自殺。到19世紀未華工階級覺悟有所提高,而於1900年組織起來進行暴動。1900年邦加高木縣(Koba)的華工由鄭十五、鄭十六等人為首成立300人的暴動隊,他們以廣西反法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又名(劉義)作師兄,頭纏紅巾、腰系紅帶,以刀棍為武器沖擊高木、檳港、烈港的一些錫礦場的荷蘭人和巴力頭、工頭、帶工傷了一些人。人們稱這次暴動為“劉義起義”或“劉義戰爭”。“劉義起義”雖然失敗,首領鄭十五、鄭十六等人,被荷印當局處以絞刑,但此事件標誌邦加錫礦工人的階級覺悟,為勞工權益而斗爭的里程碑。
日佔時期華工終止來邦加、錫礦場華工度過艱險的3年8個月
1942日本侵佔印尼,邦加淪陷,華工終止來印尼、邦加。在日軍登陸邦加之前,錫礦務局荷蘭人大都逃離邦加,留下者被日本人關在集中營;邦加的錫礦業關閉一段時間,華工處於失業、斷糧(工資)斷口糧(伙食)飢荒狀態,有不少巴力的華工餓殍遍野的慘景。日佔時期也有部分巴力的華工開墾荒地種木薯、番薯等作物度荒。日佔時期也有許多華工離開巴力自開菜園以度荒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946年荷蘭人又重來邦加、邦加的錫礦業逐漸恢復生產,但很多華工因為日佔時期失業、飢荒的洗禮,相當部分人流失了,由土生華人或印裔勞動力補充。
印尼獨立後的1952年,邦加的錫礦務業被政府收歸國有,成為邦加國營錫礦局(Tambang Timah Bangka-TTB)。
華工契約届滿脫身的歸宿
華工有幸能在契約届滿脫身者獲邦加錫礦務發給脫身憑札,脫身憑札記錄的勞動表現和獎懲,例如病工、逃工、懶惰工等的記錄。憑札分3種:
1.泥皮簿憑札─發給工作滿2年的華工,他們可回國或繼續當錫礦工;
2.青皮簿憑札─發給工作滿3年的華工,他們可居留邦加從事種植業;
3.黃皮簿憑札─發給工作滿5年的華工,他們可居留邦加或印尼或新加坡。
脫身的華工多數選擇當錫礦工和居留邦加從事以種植業為主或其他行業,繼續在經濟上貢獻邦加,並與當地華人婦女、馬來婦女結婚,繁衍土生代的邦加華僑華人群體。
1949年新中國誕生,有相當部分的邦加華工,偕眷回國,也有相當多仍單身漢(王老五)者回國度過他們的下半生。
華工對邦加的貢獻
從18至20世紀,1942年的通常年份約有2-3千名華工來邦加,終生長居邦加者約有8萬人,他們與當地婦女結婚,繁衍土生代的邦加華僑華人群體,對邦加經濟、社會、文化都作出重要貢獻。單以1921-1926年邦加每年生產錫5-6萬吨,創造利潤1億3千萬盾。截至1925年華工開採了259座大小錫礦場,創造天文數字的財富。荷蘭女皇威廉米娜(1890-1962年)1898年加冕時說:“除了巨港的石油外,邦加、勿里洞的採礦業是荷蘭國庫一項穩定、豐厚的“金盆子”。法國學者布羅爾寫的《今日荷蘭》書中說:“1936年荷印東印度(印尼)的錫礦產量占世界的21%,邦加和勿里洞占荷印東印度(印尼)的錫礦產量的67%和30%”。實際上邦加錫礦產量占世界的12.4%。錫礦業是邦加的經濟命脈,是華工為主力軍創造出來,他們對邦加經濟、社會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此外,華工還給邦加傳播了中華文化、三教文化、農耕技術、陶瓷業技術等。
華工還是18-20世紀胡椒、橡膠種植業的園丁和園主。他們創造了胡椒直柱種植法,提高產量一倍。19世紀邦加的白胡椒產量占世界的80%,“文島白椒”聞名世界,是以華工為園丁所創造的。此外,華工是邦加蔬菜種植業生產的主力軍。
總結:華工契約届滿後多數終生居留邦加,與當地婦女結婚,繁衍土生代的邦加華僑華人群體,組成了印尼,邦加社會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深遠的意義。
(參考圖:左,華工採錫淘錫勞動;,華工脫身憑札;右“劉義起義”領袖英勇就義。)
參考資料:“印華史”、“魂書”等。
18-20世紀有無數中國勞工或稱華工或契約華工,他們被人口販誘騙,拐賣到南洋的印尼棉蘭種植圓和邦加、勿里洞的錫礦場(Parit)當廉價勞工。人口販和顧主把中國勞工(下文稱華工)當成豬子般的歧視對待,故他們又被稱為“豬仔”,是出國華工的恥辱。在邦加,客家話叫華工為“巴力鄉” ,是做巴力(Parit)的苦力(kuli)工人之意;邦加馬來話叫華工為Singkek Parit,是做巴力的新客kuli;人們又把年老的華工叫“唐山叔公”。以上對華工的稱呼都含有歧視的意味,是舊中國出國華工的恥辱。
華工來邦加的背景
18世紀管轄邦加的巨港蘇舟已從中國,東南亞輸入華工來邦加採錫礦,因為他們的開採技術較土法先進,錫產高。1812年英國征服蘇舟後,從英屬新加坡、檳城兩人口販中心輸入華工來邦加開採錫礦。1814年荷蘭從英國奪取邦加、勿里洞殖民地統治後,於1816年也從英屬新加坡、檳城輸入華工來邦加開採錫礦直至1873年為止。荷蘭為了掠奪邦加的自然資源─錫礦和胡椒,1852年在文島成立邦加錫礦務局(Banka Tin Wining-BTW),同時強迫邦加人種植胡椒。邦加於1840年仍是人稀地荒─馬來人只有2.4萬人,中國人1.6萬人,缺少勞力,需向人口眾多的中國輸入勞工。
中國因為1840年被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割香港、賠款。1846年英法等八國聯軍侵佔北京、1850年爆發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戰爭而處於內憂外患、經濟破產、民不聊生、社會失業嚴重,又被迫於1858、1860年與英法簽訂不平等的天津、北京條約和1866年與英法簽訂《外國招工章程條約》,允許外國招募中國勞工,荷蘭也於1873年加入上述招募勞工條約。於是荷印當局責成邦加錫礦務局(BTW)通過香港的人口販“好時洋行”在廣州、廈門、福州和海口等華南城鎮以契約的形式招募大批華工到邦加開採錫礦。他們實質上是被誘騙的廉價的奴役勞工。應征者是男性的無地佃農和各階層社會青壯年人。“好時洋行”從香港把上述華工如對待豬仔般的歧視,把他們置於荷蘭船艙底積壓,付運到邦加文島交給邦加錫礦務局,在運送途中,有許多華工被悶死被扔進海中。邦加錫礦務局對華工挑選身健體壯者錄作錫礦工,把他們剃短髮、掛牌、拍照作身分、工作證,發給“巴力郷”工作服,草蓆等,交由武裝警察押往所屬的巴力去開採錫礦。邦加錫礦務局將體弱的華工轉讓給胡椒園主作園丁。邦加的華工陷入勞役的深淵。
邦加的錫和邦加錫礦務局
邦加盛產錫有錫島的美誊,聞名世界。邦加的錫(Timah-Stannum ,Sn)是黑褐色光澤砂,熔點低,比重7.28;錫金(磚)含純錫99%以上,含小於1%的金、銅等。純錫金碾延性強,用做合金、金箔等,用途廣,是重要工業,戰略物質。邦加的錫礦蘊藏於地下,沖積河床和海底。
邦加錫礦務局(Banka Tin Wining-BTW),總經理(“錫王”)由荷人擔任,其下是荷人的各經理和荷人督察(Opziender)。督導之下是巴力頭(Kepala Parit),由忠於荷人的華人擔任。巴力頭之下是工頭(Kuasa),分一、二工頭和帶工(帶工負責帶領礦工在礦場開採錫礦的生產勞動),此外巴力還設有“親丁”負責糧食等事務;財庫負責財務、統計;技工(Mandor)和衛生員(Manteri),邦加錫礦務局是組織嚴密,效力高的系統。
華工艱苦的生活和艱險的開探錫礦勞動
赤貧的華工從中國來邦加的旅費和在錫礦試用期的食宿等費用被安排向顧主賒欠,他們須為顧主無償勞動半年到1年作賞還,實際上已被顧主剝削半年至1年的勞動剩餘價值。
華工住的是在錫礦場附近搭的棚屋“長工寮”,睡木條或木板疊成的床,宿舍環境差。華工的伙食由雇主提供的次品(含有稗谷)糙米煮成的大鍋飯,配次品鹹魚和青菜作為主食,逢年過節才有加菜肉食。在荷蘭雇主默認下巴力頭在“長工寮”開設賤買貴賣店為華工補充飲食,從中盤剝;也在荷蘭雇主默認下巴力頭讓“長工寮”賭、毒存在,並向華工放高利貸,借款進行賭博,又是盤剝。華工普遍陷入賭、毒而墜落,契約屇滿不能脫身,成為被長期剝削的廉價勞工。華工因長期飲食營養不良又長期浸水勞動,不少人患上水腫病或下肢潰瘍病。
華工開採錫礦的生產勞動分為三類人:1.試用期工;2.續約期工;3.長工(工作五年以上的契約長工)華工的生產勞動計酬分為二種:1.計時工─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2.計件工─生產勞動超過體力的定額(每天挖掘6立方米)的錫礦土。華工如不能完成生產定額,受到懲罰和扣工資。
華工在工頭編排,由帶工帶領,挖掘預定有錫礦的荒野或沼澤地,用鋤頭、洋鎬、畚箕、扁擔,把一擔擔的錫礦土挑上淘洗場,利用水力─沉澱原理把比重輕的沙土沖走,沉澱比重7.8的錫沙,成產品錫。邦加話稱此淘錫法是“拉沙溝”是華人創造的生產方法在華工日以繼夜長年累月的挖掘,錫礦坑愈深,往往積水成湖,礦工須浸水勞動,損害健康;礦坑也往往塌方,埋沒礦工而喪生;礦工由坑底沿狹窄的渡橋往上挑擔錫礦土時因滑腳或體力不支而墮坑喪生。以上工傷、喪生率十分高。
華工在勞動中也經常遭到工頭、帶工的歧視、打罵、甚至迫害、滅跡。荷蘭雇主和荷印當局對華工受的迫害“視而不見”,加以慫恿。華工的生命安全毫無保障。
華工的工資待遇低廉與他們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不相稱
荷蘭人雇主安排華工的勞動生產時間超越國際規定的每天工作8小時和超體力的定額勞動,但付出的工資待遇卻低微,與他們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不相稱。請閱荷蘭學者卡德寫的《中國人在荷屬東印度(印尼)的經濟地位》書中所記載:“1930年邦加華工工作1天的成本是每人1.22盾,其中工資只有0.374盾,其餘扣除部分:獎勵金0.032盾、伙食費0.477盾、宿舍費0.049盾、醫療費0.099盾、遣送回國費0.034盾、發給工人的工資0.374盾,實質上只是零用錢。又請閱荷印當局與荷人雇主對華工工資的規定每月工作26日,每日12小時的工資如下:
試用期華工(半年至1年) 每日工資0.24盾 (二方四生) 每月6.24盾
續約期華工 (1年至3年) 每日工資0.31盾 (三方一生) 每月9.36盾
續約期華工(2年至4年) 每日工資0.41盾 (四方一生) 每月10.66盾
續約期華工(5年以上) 每日工資0.51盾 (五方一生) 每月13.26盾
雇主對以上工資只發放80%,20%扣留,待華工契約屇滿時扣除華工的債務,余下款項才發放。
從以上數據看出華工每人每年的總收入是(0.24+0.31+0.41+0.51)盾÷4×26×12=114.66盾。
1925年全邦加各錫礦場共有21700人開採錫礦,平均每人每年生產錫礦砂1874擔。當時每擔錫砂的純利潤是128.89盾(已扣除成本52盾),華工每人每年為雇主創造的利潤是128.89盾×1874=24萬盾。可是雇主每年發給華工的工資只是每人約114.66盾,多麼低微,與他們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不相稱,遠遠小於1%。
華工反抗荷蘭雇主、荷方人員的歧視、壓迫
華工不堪於雇主、工頭、帶工的歧視、剝削、壓迫和為了生存、勞工權益,不間斷進行抗爭。他們以怠工、逃亡、甚至自殺。到19世紀未華工階級覺悟有所提高,而於1900年組織起來進行暴動。1900年邦加高木縣(Koba)的華工由鄭十五、鄭十六等人為首成立300人的暴動隊,他們以廣西反法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又名(劉義)作師兄,頭纏紅巾、腰系紅帶,以刀棍為武器沖擊高木、檳港、烈港的一些錫礦場的荷蘭人和巴力頭、工頭、帶工傷了一些人。人們稱這次暴動為“劉義起義”或“劉義戰爭”。“劉義起義”雖然失敗,首領鄭十五、鄭十六等人,被荷印當局處以絞刑,但此事件標誌邦加錫礦工人的階級覺悟,為勞工權益而斗爭的里程碑。
日佔時期華工終止來邦加、錫礦場華工度過艱險的3年8個月
1942日本侵佔印尼,邦加淪陷,華工終止來印尼、邦加。在日軍登陸邦加之前,錫礦務局荷蘭人大都逃離邦加,留下者被日本人關在集中營;邦加的錫礦業關閉一段時間,華工處於失業、斷糧(工資)斷口糧(伙食)飢荒狀態,有不少巴力的華工餓殍遍野的慘景。日佔時期也有部分巴力的華工開墾荒地種木薯、番薯等作物度荒。日佔時期也有許多華工離開巴力自開菜園以度荒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946年荷蘭人又重來邦加、邦加的錫礦業逐漸恢復生產,但很多華工因為日佔時期失業、飢荒的洗禮,相當部分人流失了,由土生華人或印裔勞動力補充。
印尼獨立後的1952年,邦加的錫礦務業被政府收歸國有,成為邦加國營錫礦局(Tambang Timah Bangka-TTB)。
華工契約届滿脫身的歸宿
華工有幸能在契約届滿脫身者獲邦加錫礦務發給脫身憑札,脫身憑札記錄的勞動表現和獎懲,例如病工、逃工、懶惰工等的記錄。憑札分3種:
1.泥皮簿憑札─發給工作滿2年的華工,他們可回國或繼續當錫礦工;
2.青皮簿憑札─發給工作滿3年的華工,他們可居留邦加從事種植業;
3.黃皮簿憑札─發給工作滿5年的華工,他們可居留邦加或印尼或新加坡。
脫身的華工多數選擇當錫礦工和居留邦加從事以種植業為主或其他行業,繼續在經濟上貢獻邦加,並與當地華人婦女、馬來婦女結婚,繁衍土生代的邦加華僑華人群體。
1949年新中國誕生,有相當部分的邦加華工,偕眷回國,也有相當多仍單身漢(王老五)者回國度過他們的下半生。
華工對邦加的貢獻
從18至20世紀,1942年的通常年份約有2-3千名華工來邦加,終生長居邦加者約有8萬人,他們與當地婦女結婚,繁衍土生代的邦加華僑華人群體,對邦加經濟、社會、文化都作出重要貢獻。單以1921-1926年邦加每年生產錫5-6萬吨,創造利潤1億3千萬盾。截至1925年華工開採了259座大小錫礦場,創造天文數字的財富。荷蘭女皇威廉米娜(1890-1962年)1898年加冕時說:“除了巨港的石油外,邦加、勿里洞的採礦業是荷蘭國庫一項穩定、豐厚的“金盆子”。法國學者布羅爾寫的《今日荷蘭》書中說:“1936年荷印東印度(印尼)的錫礦產量占世界的21%,邦加和勿里洞占荷印東印度(印尼)的錫礦產量的67%和30%”。實際上邦加錫礦產量占世界的12.4%。錫礦業是邦加的經濟命脈,是華工為主力軍創造出來,他們對邦加經濟、社會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此外,華工還給邦加傳播了中華文化、三教文化、農耕技術、陶瓷業技術等。
華工還是18-20世紀胡椒、橡膠種植業的園丁和園主。他們創造了胡椒直柱種植法,提高產量一倍。19世紀邦加的白胡椒產量占世界的80%,“文島白椒”聞名世界,是以華工為園丁所創造的。此外,華工是邦加蔬菜種植業生產的主力軍。
總結:華工契約届滿後多數終生居留邦加,與當地婦女結婚,繁衍土生代的邦加華僑華人群體,組成了印尼,邦加社會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深遠的意義。
(參考圖:左,華工採錫淘錫勞動;,華工脫身憑札;右“劉義起義”領袖英勇就義。)
參考資料:“印華史”、“魂書”等。
現代華文教育提高邦加印華婦女的社會地位
回顧歷史,20世紀之前包括邦加的印華子女被傲蠻的荷印殖民當局歧視並對他們執行愚昧政策,禁止他們在荷蘭人學校和荷印學校(荷印當局為原住民子女辦的荷文殖民地教育學校)念書,置他們處於文旨、愚昧。當時,印華子弟(男孩)只能在極不普及又重男輕女的私塾接受舊中國落後的《四書》,《五經》文化教育,女學童卻無緣上堂而成為文旨愚昧,成人後又受封建舊禮教〝三從四德〞的壓迫和完全依附於丈夫,沒有社會的地位。
1900年,巴城先進僑領潘景赫等20人為了改造華僑陋習和發展現代華文教育,成立巴城中華會館並發表《巴城中華會館興辦新式學堂公啟》,於1901年成立巴城中華會館新學堂,以國語作教學語言和採用現代文化知識課程—國語(中語文)、算術、珠算、自然、体育、音樂(唱歌)和美術(圖畫)等。中華會館此壯舉,震撼包括邦加的印華社會紛紛仿效而興辦現代華文教育新學堂或學校,有教無類地廣納男女學童入學接受現代華文教育。在邦加首辦現代華文教育的地方是烈港縣(Sungailiat)的井眼村於1905年創辦同仁學堂。接着勿里洋於1906年,檳港、烈港(巿)、南榜於1907年和文島於1909年相繼辦起現華文教育的學堂或學校。 跨入1920年代包括邦加的印華社會現代華文教育如雨後春筍般地遍地開花發展,印華子女沖破了荷印當局的禁錮而得到現代文化知識的教育,特別是女學童也沖破了重男輕女私塾教育的限制而有機會上學接受現代文化的教育,使他們在社會空間也有一席位,標志着印華婦女獲得社會接納、肯定,是印華社會的一大進步。
荷印當局遏制現代華文效育的發展,於1906年改變對印華子女的愚昧政策,改而讓他們接受荷蘭文化的教育,熏陶成為效忠於荷蘭的屬民,於是責成印尼各地荷印當局為印華學童辦不設中文、中史的荷華學校(Hollandsch-Chinese School)和荷文教會學校(Broeder School)。邦加荷印當局在檳港、烈港、勿里洋和文島也成立Broeder School,有眾多的邦加中上階層家庭的印華子女就讀。但邦加城鄉廣大工(礦工)農印華子女也只能於較普及的華文學校接受現代文化教育;荷印當局對現代華文教育的遏制政策也遭挫敗。結果是,印華子女既可在華校又可在教會荷文學校接受現代文化教育,也擴闊了他們求學的空間,從而提高了他們地位。
截至二戰前的1940年邦加的現代華文教育有可觀的普及發展,華僑華人聚居的城鄉普遍都有華文學校。例如,烈港縣(Sungailiat),縣級有烈港中華學校(初高年級課程小學校)、鄉村、也普及了初小華校—中立、夏閣、新華、拉影、中興、錫興、寶興、甲興、同德、南不、馬不、加拉禾、老九分、九百字和釣魚灣村的中華學校共16所,讓廣大的印華學童接受了初高級小學華文教育。這使邦加成為具有中華文化熏陶又有民族意識的印華群体的同時,也培育了滿足邦加本土的一大批男女華文教師隊伍,進一步發展,提高邦加華文教育。必須指出邦加華文教育領域,受過中華文化熏陶的女華文教師佔不小的比例。例如邦加烈港中華學校為例,從1940年至1966年遭封閉的26年間,在本校任教的本土女教師有:張秀娟、吳文雯、黃戊金、姚丁意、丁玉英、楊念來、葉觀娘、余瑞定、徐木蘭、楊美嬌、周佐美、魏順本、溫蓮花、劉菊美、魏日暖、陳玉花等共72名之眾,約佔全校教師的30%。邦加各地區華校男女教師的比例也與此校略同。可見邦加的華文教育事業中女教師頂了差不多半邊天。這說明,現代教育,特別是華文教育,給邦加的印華婦女一重要社會空間,她們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
跨入1950年代,受過現代文化教育,特別是受過華文教育的邦加印華婦女也活躍在邦加的其它社會領域,例如,在醫務界有護士、葯劑師和接生員,在服裝—時裝界、化妝界、商界、店員、職員、也有飲食界和自由職業界都普遍有她們的踪影。這標志着印華婦女社會空間日益廣濶,他們的社會地位也普遍提高。
1949年新中國誔生,她健康的氣質和光輝的形象感召無數邦加女青年學生和受過現代文化,特別是中華文化熏陶的邦加婦女紛紛北上深造或定居,他們也成為新中國建設事業的生力軍之一部分。此外,各階層社會、家庭婦女紛紛上夜校學習文化。1950年邦加有文化的印華婦女的思想覺悟有所提升而成立婦女組織中華婦女會,爭取婦女的權益,她們舉行〝3.8〞國際婦女節,爭取婦女的勞工權益。以上兩則強有力地標志邦加印華婦女的社會承擔和社會地位的升華提高。
1966年新秩序封殺華文教育,致使印尼華人年輕一代成為華文文盲者而猶如無根失落的一群人,他們的社會地位,特別是婦女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今時今日印華年輕一代,特別是婦女應接受現代的文化知識,有一技之長,才能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位,應有的社會地位。
今時今日邦加的印華社會仍有傳播印華文化的教師,他們孜孜不休默默耕耘作出重要貢獻,他們是檳港的溫其琳、曾倡欽、吳瑞來……;烈港的溫典模、丁玉美、劉蓮妮、楊美格等老師。此外,仍有華文傳媒人翁紹珠女士和積極支持邦加華文教育的開明女士楊念來老師—他們是邦加印華的榜樣,受到社會的敬意。
參考資料:《印尼華僑史》(上冊),《印度尼西亞華文發展史》,《印尼邦加烈港中華學校誔生一百週年紀念特邦》等。
1900年,巴城先進僑領潘景赫等20人為了改造華僑陋習和發展現代華文教育,成立巴城中華會館並發表《巴城中華會館興辦新式學堂公啟》,於1901年成立巴城中華會館新學堂,以國語作教學語言和採用現代文化知識課程—國語(中語文)、算術、珠算、自然、体育、音樂(唱歌)和美術(圖畫)等。中華會館此壯舉,震撼包括邦加的印華社會紛紛仿效而興辦現代華文教育新學堂或學校,有教無類地廣納男女學童入學接受現代華文教育。在邦加首辦現代華文教育的地方是烈港縣(Sungailiat)的井眼村於1905年創辦同仁學堂。接着勿里洋於1906年,檳港、烈港(巿)、南榜於1907年和文島於1909年相繼辦起現華文教育的學堂或學校。 跨入1920年代包括邦加的印華社會現代華文教育如雨後春筍般地遍地開花發展,印華子女沖破了荷印當局的禁錮而得到現代文化知識的教育,特別是女學童也沖破了重男輕女私塾教育的限制而有機會上學接受現代文化的教育,使他們在社會空間也有一席位,標志着印華婦女獲得社會接納、肯定,是印華社會的一大進步。
荷印當局遏制現代華文效育的發展,於1906年改變對印華子女的愚昧政策,改而讓他們接受荷蘭文化的教育,熏陶成為效忠於荷蘭的屬民,於是責成印尼各地荷印當局為印華學童辦不設中文、中史的荷華學校(Hollandsch-Chinese School)和荷文教會學校(Broeder School)。邦加荷印當局在檳港、烈港、勿里洋和文島也成立Broeder School,有眾多的邦加中上階層家庭的印華子女就讀。但邦加城鄉廣大工(礦工)農印華子女也只能於較普及的華文學校接受現代文化教育;荷印當局對現代華文教育的遏制政策也遭挫敗。結果是,印華子女既可在華校又可在教會荷文學校接受現代文化教育,也擴闊了他們求學的空間,從而提高了他們地位。
截至二戰前的1940年邦加的現代華文教育有可觀的普及發展,華僑華人聚居的城鄉普遍都有華文學校。例如,烈港縣(Sungailiat),縣級有烈港中華學校(初高年級課程小學校)、鄉村、也普及了初小華校—中立、夏閣、新華、拉影、中興、錫興、寶興、甲興、同德、南不、馬不、加拉禾、老九分、九百字和釣魚灣村的中華學校共16所,讓廣大的印華學童接受了初高級小學華文教育。這使邦加成為具有中華文化熏陶又有民族意識的印華群体的同時,也培育了滿足邦加本土的一大批男女華文教師隊伍,進一步發展,提高邦加華文教育。必須指出邦加華文教育領域,受過中華文化熏陶的女華文教師佔不小的比例。例如邦加烈港中華學校為例,從1940年至1966年遭封閉的26年間,在本校任教的本土女教師有:張秀娟、吳文雯、黃戊金、姚丁意、丁玉英、楊念來、葉觀娘、余瑞定、徐木蘭、楊美嬌、周佐美、魏順本、溫蓮花、劉菊美、魏日暖、陳玉花等共72名之眾,約佔全校教師的30%。邦加各地區華校男女教師的比例也與此校略同。可見邦加的華文教育事業中女教師頂了差不多半邊天。這說明,現代教育,特別是華文教育,給邦加的印華婦女一重要社會空間,她們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
跨入1950年代,受過現代文化教育,特別是受過華文教育的邦加印華婦女也活躍在邦加的其它社會領域,例如,在醫務界有護士、葯劑師和接生員,在服裝—時裝界、化妝界、商界、店員、職員、也有飲食界和自由職業界都普遍有她們的踪影。這標志着印華婦女社會空間日益廣濶,他們的社會地位也普遍提高。
1949年新中國誔生,她健康的氣質和光輝的形象感召無數邦加女青年學生和受過現代文化,特別是中華文化熏陶的邦加婦女紛紛北上深造或定居,他們也成為新中國建設事業的生力軍之一部分。此外,各階層社會、家庭婦女紛紛上夜校學習文化。1950年邦加有文化的印華婦女的思想覺悟有所提升而成立婦女組織中華婦女會,爭取婦女的權益,她們舉行〝3.8〞國際婦女節,爭取婦女的勞工權益。以上兩則強有力地標志邦加印華婦女的社會承擔和社會地位的升華提高。
1966年新秩序封殺華文教育,致使印尼華人年輕一代成為華文文盲者而猶如無根失落的一群人,他們的社會地位,特別是婦女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今時今日印華年輕一代,特別是婦女應接受現代的文化知識,有一技之長,才能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位,應有的社會地位。
今時今日邦加的印華社會仍有傳播印華文化的教師,他們孜孜不休默默耕耘作出重要貢獻,他們是檳港的溫其琳、曾倡欽、吳瑞來……;烈港的溫典模、丁玉美、劉蓮妮、楊美格等老師。此外,仍有華文傳媒人翁紹珠女士和積極支持邦加華文教育的開明女士楊念來老師—他們是邦加印華的榜樣,受到社會的敬意。
參考資料:《印尼華僑史》(上冊),《印度尼西亞華文發展史》,《印尼邦加烈港中華學校誔生一百週年紀念特邦》等。
訂閱:
文章 (Atom)